知乎者也 | 黃益芳:走進鵬程古街—大華路古韻軼事
寧德,這座承載著千年滄桑的古城,其歷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后唐長興四年(公元933),歲月悠悠,已逾千載。鵬程歷史文化街區(qū),以其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老街風貌,成為了這座古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從蕉城市區(qū)八一五中路步入鵬程古街,首先躍入眼簾的,便是那條經(jīng)過精心修繕的大華路,青磚黛瓦間,古韻盎然,石徑曲折,仿佛引領(lǐng)著人們穿越時空,回到那個遙遠的年代。行走在大華路的石板道上,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,那些歷經(jīng)滄桑的古建筑,仿佛在低語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。尤其是聯(lián)排的“衙前街陳厝里”、寧德金融始祖的“民國銀行”、活化利用的蕉城區(qū)書畫家協(xié)會、“蔡百萬”的“觀音弄和厝”、黃氏“風翔第”的“月爿坪黃厝里”、書香門第的“上下薛”和與刑部尚書林聰同宗的“林桂故居”等各具特色的古宅,成了人們前來游覽觀光的必經(jīng)打卡絕佳地。
大華路5號
位于大華路口1-3號聯(lián)排相通(原聯(lián)排4座,因815路改造被拆除了一座),這段路舊名衙前街,故稱“衙前街陳厝里”,為民國地方著名文人陳經(jīng)昌故居。陳經(jīng)昌(1872—1947),號禹棠,光緒三十三年(1907)署上杭縣縣丞。古宅大門懸掛著一方牌匾“云漢為章”。衙前街,古代升堂時衙役高呼堂威齊喊聲與水火棍揮動碰撞交織聲,聲浪滾滾、氣勢磅礴,仿佛還在耳邊回蕩。
大華路1-3號
穿越“衙前街”轉(zhuǎn)角而至大華路4號,清朝貢生詹毓苞故居。大門面臨大華路,占地面積三百三十多平方米。前后兩進,磚木結(jié)構(gòu),硬山頂,左右封風墻。天井為花崗巖條石鋪砌,地面三合土,正廳舒朗軒敞,廳堂正中擺放木質(zhì)幾案,燈梁紅漆金飾。梁托漆金木雕,門樓背后屋檐下兩邊有桃形圖案及卷書題寫名家詩句,正中書寫“薰風南來”。整體建筑古樸典雅,雕塑精美絕倫,做工獨具匠心,每一處細節(jié)都散發(fā)著深厚的人文氣息,透過這些精美不俗的建筑裝飾,可以看出房屋主人的修養(yǎng)與氣質(zhì)非同一般。后廳照壁鵲尾脊,盡頭山墻設小門通往石獅弄,在弄口十字路“路沖”處設立一只雕刻質(zhì)樸粗獷,形態(tài)憨厚可愛的小石獅充當石敢當,其寓意為避邪鎮(zhèn)煞,抵擋一切艱難險惡,承載著一代又一代鵬程人的念想和情愫,不幸于十年前失盜。
大華路4號門口的石獅
位于“石獅弄”十字路口“企頭街上企頭”右側(cè)(大華路舊名“企頭街”,坡頭為“上企頭”,坡尾為“下企頭”),就是民國福建省銀行寧德經(jīng)理處舊址(大華路5號),民間稱為“福建省銀行”當時主要辦理匯兌、兌換及存放款業(yè)務,歷經(jīng)變革,尚有柜臺、金庫等遺存。1949年10月,改稱寧德縣人民銀行。該房原為蔡氏民居,一落二進,五級臺階拾級而上,正座分兩層,面闊五間,一層分前廳會客,后廳起居,后改銀行金庫、柜臺、食堂。在南面還有一座民國時期二層洋樓。整體建筑為典型清代穿斗式硬山頂結(jié)構(gòu),格局保存完整,木雕、柱墩、窗雕等細部裝飾精美,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隨著人群前行,來到大華路11號小四?磚木結(jié)構(gòu)古宅,雅名“題蕉別院”。該院廳堂敞亮,書香四溢?,F(xiàn)為蕉城區(qū)書法家協(xié)會、蕉城區(qū)美術(shù)家協(xié)會駐地,是書畫界創(chuàng)作培訓、活動場所。這里正在舉辦“題蕉別院迎春書畫展”,陳新穎、謝世乾等八位書畫家的作品,諸體兼?zhèn)洌}材豐富,為慕名前來觀賞觀者帶來一場文化視覺盛宴。
大華路11號
漫步向前,來到坐落于大華路華邊弄2號、華邊弄15號,民間通稱為“觀音弄和厝”(華邊弄舊稱“觀音弄”)。該兩座房產(chǎn)是蔡思堪(1881年—1965年,乳名和,人稱蔡和先生、貢生、清奉政大夫中書科中書銜。系刑部浙江司郎中、通奉大夫蔡步鑣第四子,蔡步鑣系蔡志諒、人稱“蔡百萬”三子。)于清乾隆年間從寧川蔡氏同族中購置,以觀音弄為界,分為上蔡、下蔡,由八個兒子平分而住,上座排行一、二、七、八房居住,下座排行三、四、五、六房居住。是鵬程街區(qū)保存最完整、最精美的古民居。走進下蔡,寬敞的前廳一通到頂,兩側(cè)的房間緊密相連,頗有些老北京四合院的味道。整幢房屋在建造過程中不用一枚鐵釘,完全依靠傳統(tǒng)榫卯結(jié)構(gòu)來實現(xiàn)各個構(gòu)件之間的緊密連接,嚴絲合縫地嵌合在一起,形成穩(wěn)固而靈活的整體框架,歷經(jīng)數(shù)百年風雨侵蝕及自然災害后,依然能夠保持其結(jié)構(gòu)的穩(wěn)定性和完整性,展現(xiàn)出卓越的承載力與藝術(shù)魅力。蔡厝里的建筑肌理之美,不僅體現(xiàn)在對建筑力學的講究上,還體現(xiàn)在防火意識上。一字成排的所有廚房,都設在防火墻外,防火墻的小拱門用鐵板包住,并在拱門邊上放置一些磚石,當火災頻發(fā)區(qū)廚房萬一著火時,只要關(guān)緊“鐵門”,用磚石加以堵上,就能有效阻擋火勢蔓延到宅內(nèi);二樓木地板被鋪滿青灰色石磚,既具防火功能又有隔音效果。如此精工而又周密的建筑力作,彰顯了房主的雄厚財力和極強消防意識,也體現(xiàn)了工匠們超凡的建筑智慧。1986年版《聊齋》、2012年電影《為你而來》、2018年鵬程古民居旗袍秀拍攝、2019年央視《記住鄉(xiāng)愁》欄目~寧德鵬程老街——鵬程萬里 始于足下等均有在這里取景。
大華路15號
巷口對面、踏上臺階就是黃氏“鳳翔第”:位于大華路14、15號,最早為林桂入仕后所建官邸,清末舉人黃履剛所購,因其大門坪呈半月形,故民間稱為“月爿坪黃厝里”(祖籍七都峬源、今七都鎮(zhèn)黃厝街)。廳內(nèi)懸掛牌匾五面以及光緒26年兩道圣旨。五塊牌匾是送給黃履剛的兩個兒子:黃承箕(1852—1935,字敬為,號星野),知府嚴良勛為表彰其幫助福寧府治理開發(fā)三都澳獎匾“勤干有為”,里閭表坊“年高德劭”,海軍上將薩鎮(zhèn)冰贈匾“春滿蟠溪”;黃承志(1878—1939,字敬良,號篤夫),東路觀察使、禁煙總辦陳培錕獎匾“造福桑梓”,民國11年,其連任當時寧德縣商會會長,各界贈匾“鄉(xiāng)邦砥柱”。由于歷史原因,上述見證黃氏家族興盛運勢和顯赫地位的諸匾、圣旨均已無存。黃厝里大宅建于明末清初,坐北朝南,面闊五間,主宅三進,輔房四棟,甬道東西走向,有兩重院門,門坪正前方為照壁,連同走廊、天井全用花崗巖石板鋪設。主宅大廳中間部分以素面青磚鋪墊,這種形制在當時的寧德絕無僅有,整個建筑群占地面積約兩千三百平方米,共有水井二口,天井九個,大小五十多個房間,為鵬程街區(qū)現(xiàn)存規(guī)格最高、規(guī)模最大的古代民居。
大華路15號
黃家出來不過二十多米,行書字體“鵬程”二字展現(xiàn)在眼前。何為鵬程?因其時其地多舉子,且南門通往城內(nèi)建有“鵬程橋”,故名之。字幕右拐來到大華路19號(俗稱下薛)、穿過“巡司巷”(舊時上薛大門通往“企頭街”的小巷,現(xiàn)統(tǒng)稱為大華路)抵達大華路20號(俗稱上薛)。薛家是文章破八閩,開閩第一進士薛令之后裔,雖不算鐘鼓鼎食之家,簪冠纓服之族,卻是典型的詩禮之家,書香門第。民間有這么流傳,“蔡家的錢財,薛家的文才”。如光緒己亥年間縣試中,前十名中薛家子弟不僅得了第一名,總數(shù)竟占了四名。在生活上,薛家講究勤儉、樸素,勤儉得有點吝嗇,正所謂“懸蝦吊鱡,木屐底煮茶”。上薛,占地面積將近三千平方米,居鵬程古街之首,為傳統(tǒng)前宅后園格局,吸收了清代江南宅第園林的建筑風格,園林規(guī)模為城區(qū)絕無僅有。住宅區(qū)主體分三進,大門墻座采用大塊青石板鑲嵌,這種外墻設計方式,在城區(qū)尚不多見。下薛,占地面積約一千平方米,兩邊筑有高大的風火墻。大門朝南,毗鄰上薛門首。正廳面闊三間,方形木柱配以青石柱礎,雕工精巧。穿斗式構(gòu)架,駝峰、雀替、梁托雕刻鳳凰牡丹等圖案,栩栩如生。正廳及后廳仍保留紅漆書寫的革命標語,至今色彩鮮艷,與百年古建共存。
薛家往前寬敞起來,顯現(xiàn)古井一口,墻上隸書“下司井”,井之名得于官衙“下司”,民國稿本《寧德縣志》卷五《水利志》云:“下司井,在南門下司前。”下司指石堂巡檢司甚或更早的按察分司,井之位置正是當日巡司巷口,故而得名,民間有呼作“下薛井”“下里井”,皆“下司”之諧音。古井依然清澈見底、冰涼甘甜,每次臨近總能喚醒潛伏于靈魂深處的記憶,一種難以解脫的水井情愫油然而生,仿佛看到“下司井”挑水的熱鬧場面,木桶、鐵皮桶大大小小,把井兜圍得滿滿當當,各式各樣的小提桶在井口緊張得七上八下,人聲不多,但倒水聲和水桶扁擔的碰撞聲不絕于耳。
下司井
下司井斜對面大華路27號,林桂故居。與刑部尚書林聰同宗。進入明代中葉,家族中先后涌現(xiàn)出三名舉人,即林初、林道父子及明末的林桂,其中猶以林桂一支最為興盛。歷任溫州府推官、刑部主事等職,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,林宅祖宅建造于明末,坐北向南,面向大華路沿街,二進式院落,建筑結(jié)構(gòu)以磚木為主,石砌墻基,主體建筑為抬梁、穿斗混合式,懸山頂,天井地面用花崗巖石板鋪設,做工精細,尤其朝向大門的踏跺雕鑿精美,圭角鐫刻卷草紋,天井花架尚保存一方明代假山石。是鵬程古街最古老的一座建筑。
大華路27號
大華路,一條僅三百余米長的淺淺小街,這里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塊石頭,都傾訴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和古往今來的無盡夢想。回望往昔,青春已逝、歲月已老,但古街依然靜靜地躺在那里,等待我去傾聽、去閱讀,也等待著每一個愿意為他駐足的靈魂。我時常沉醉于探尋古街那些被風霜雕刻的故事,品味古街每一幀圖、每一幢房的厚重歷史與獨特韻味。愿這條承載著無數(shù)故事、刻進我人生歲月的大華路古街,能在時代的變遷中,依然留守那份屬于寧德老街的歷史故事,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,成為每一個走進它的人都能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共鳴與感動。
來源:閩東日報·新寧德客戶端
文字:黃益芳
編輯:陳娥
審核:劉寧芬 吳明順
責任編輯:陳娥
(原標題:知乎者也 | 黃益芳:走進鵬程古街—大華路古韻軼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