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與人不求備”感言
寧德時評(陳林)“與人不求備,檢身若不及”出自《尚書·商書·伊訓》,意思是說,對待他人不可求全責備,對待自己要嚴格約束。這句話與“嚴于律己、寬以待人”和“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”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
不幸的是,現(xiàn)如今一些人,尤其是少數(shù)領導干部早已把老祖宗的諄諄教誨忘了一干二凈。我的好友李君是一位克盡職守、為人厚道的公務員,由于先天不足,體質不佳,除了有類似宰予的“晝寢”毛病外,腸胃也不好。遺憾的是李君沒有遇上孔夫子那樣善解人意的好老師好老板。因為他脾氣好聽話,頂頭上司不僅動輒給他壓任務,而且不是分內的工作也統(tǒng)統(tǒng)讓他承擔,結果身體狀況每況愈下。有時實在干不動了,央求領導手下留情,但上司總是說,你是骨干,怎么能跟一般干部相提并論呢?身體不舒服吃點藥就沒事了。
兩年前,忍無可忍的李君遞交了辭職信,經(jīng)人介紹,很快成了一家私企的副總,老板不但賞識他的人品與才華,還特意為他提供稱心如意的工作環(huán)境。李君也爭氣,帶領他的團隊為企業(yè)賺得盆滿缽滿。
李君不是個案,據(jù)筆者了解,不少機關企事業(yè)單位的人才流失,并不單單是薪酬低,晉升空間小,而是領導冷漠無情、剛愎自用,外加一個小肚雞腸的尖酸刻薄。
“律己宜帶秋風,處事宜帶春風”。老前輩在“與人不責備”上為我們做出了極好的榜樣,值得認真鏡鑒。
竺可楨任浙江大學校長時,物理學家束星北有俠義之氣,但性情暴躁。抗戰(zhàn)期間,浙江大學因戰(zhàn)爭被迫西遷。束星北對竺可楨不滿,在西遷路上,跟在后頭的他當著眾多教職員工的面數(shù)落校長的種種不是,竺可楨總是一笑了之。事實上,竺可楨雖然并不欣賞束星北的這種作風,可關鍵時刻卻力排眾議,聘他為教授,并經(jīng)常為保護這位有才華的教授而費盡周折。
竺校長不愧是氣象學家、大學者,有天空和大海般的胸襟,海納百川,容人之“短”,其事業(yè)哪有不成之理。
北大校長蔡元培同樣是“與人當寬、自處當嚴”的好校長。一天,他在校園巡視時,發(fā)現(xiàn)一名學生躲在角落里哭泣。原來這位學生的家鄉(xiāng)發(fā)生了大水災,父母不僅失去了安身之處,連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證。蔡元培當即決定資助學生50大洋,那位學生驚惶失措不敢接受,因為這實在是一筆巨資,他根本沒有能力償還。蔡元培只好親自把大洋送到這名學生的宿舍。
讓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個學生并沒有登門感謝,甚至見到校長時,也遠遠躲開了。蔡元培的一位朋友實在看不下去,他氣憤地對蔡說,“這名學生也太過分了,一點感恩的意思都沒有”。蔡元培笑說:“也許他有別有苦衷,我們就別苛求了。”多年后,一位自稱受過資助的學生專程找上門來還錢,這時他已事業(yè)有成,而蔡元培也不在北大任職。那位學生提起當年的事情,泣不成聲地說,當時校長對他恩重如山,卻不曉得如何回報,兼而還有些羞愧,只好選擇了逃避。
責任編輯:葉朝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