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美女先锋影音资源_亚洲宅男永久在线_H片国产在线观看播放免费_欧美va日本va亚洲ⅴa

  • <object id="tkyam"><small id="tkyam"><samp id="tkyam"></samp></small></object>
  • 首頁 新聞頻道 外媒看寧德

    [福建日報]重振百年鯉魚文化 寧德鯉魚溪旅游走出“孤獨”

    2018-09-14 15:21 來源:福建日報 莊嚴

     

    9256792010305699779

    鯉魚溪五彎六曲穿過浦源村。

    9901797090451335365

    周寧北路戲在鄭氏宗祠上演,吸引眾多游客觀看。

    3713632529979741208

    每周六下午,魚祭隊伍給游客展示最傳統(tǒng)的魚祭儀式。

    4221559124605780766

    每周六下午,魚祭隊伍給游客展示最傳統(tǒng)的魚祭儀式。

    旅游不只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,更是一種文化現象。旅游的發(fā)展需要文化的推動,發(fā)掘旅游景區(qū)的文化內涵就是尋找旅游景區(qū)的靈魂。

    位于周寧縣城西五公里處的浦源村鯉魚溪,發(fā)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,匯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,峰回水轉,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,五彎六曲穿村緩流而過。溪中遨游著色彩斑斕的大鯉魚,“聞人聲而至,見人影而聚”,溫順如馴,誠如“神魚”,故而得名“鯉魚溪”。

    當地的鄭氏先祖按“洛書河圖”和“八卦”布局,在長約500米的水域興建村落,繁衍生息,孕育出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鯉魚文化。因種種原因,當地文化保護與傳承一度懈怠,鯉魚溪旅游從興盛歸于平靜,這引發(fā)了當地村民和旅游部門的思考。周寧縣決定從振興鯉魚文化著手,并對其進行保護和不斷延伸,以此來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。

    文化傳承缺失 旅游漸冷

    走進周寧縣浦源村,漫步鯉魚溪,蜿蜒的溪流兩側,座座古民居,在清風中寂靜,門前溪水含著古韻流淌,溪中一尾尾鯉魚,劃起片片漣漪。“聞人聲而至,見人影而聚”,游客投食,溪中鯉魚彩鱗閃爍,吞咽之聲清晰可聞。

    浦源村有個動人的傳說:鯉魚仙姑救助鄭氏先祖,鄭氏后人對鯉魚敬若神魚,不捕不食,倍加珍愛,人魚同樂,形成特異淳樸風情。2005年,這里的護魚習俗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。2008年,周寧鯉魚溪的魚冢、魚葬、魚祭文獲得大世界吉尼斯紀錄“三個世界唯一”和“世界年代最久遠的鯉魚溪”稱號。

    依托獨特“人魚同樂”的鯉魚文化,早在上世紀80年代,鯉魚溪旅游就悄然興起。翻開老相冊,今年45歲的村民鄭新鴻指著照片說,那時候景區(qū)游客很多,村里亭榭都坐滿了人,溪旁眾多游人用長線綁著光餅喂魚,十分熱鬧。游客多了,村民們的收入也就增加了,浦源村成了當時遠近聞名的富裕村。

    上世紀90年代初,隨著周寧上海商幫的興起,一撥又一撥的浦源人投身商海,爭當弄潮兒,浦源村常住人口由3000多人降到700多人,且多為婦孺老幼。

    “那時候,大家只想著走出山去,對傳統(tǒng)文化無心傳承。”鄭新鴻說,由于村民們紛紛外出經商,村里只留下孤零零的幾位老人維系著傳統(tǒng)的鯉魚文化。原來浦源村幾乎個個男丁都會的護魚武術,到了2007年,只剩下七八個老漢偶爾會“耍弄”一番;魚祭活動也只在重大節(jié)假日演出,且魚祭隊伍老齡化嚴重,失去了以往的精氣神。800多年的鯉魚文化在漸漸沉寂,難顯其獨特光芒,這讓慕名而來的游客感到失望,景區(qū)游客也越來越少,最少時一天還不到10人。

    重燃鯉魚文化 精彩紛呈

    鯉魚溪“質”的變化,始于2016年。這年,周寧縣提出打造“全域旅游”的發(fā)展目標,作為全縣龍頭景區(qū)的鯉魚溪,自然首當其沖。而對于鯉魚溪來說,吸引游客的不光是自然風光和明清古民居,最重要的當屬鯉魚文化。

    “總結過去經驗,要想做大做好鯉魚溪旅游,就得深度挖掘鯉魚文化,文化活起來,景區(qū)才有靈魂。”景區(qū)管委會負責人馬曉明說,只有激發(fā)文化的內生動力,才能讓民俗文化源遠流長,也只有充分給予民俗文化傳承人廣闊的空間,才能激發(fā)他們傳承文化的無限熱情。

    2017年年底,周寧縣旅游局、鯉魚溪景區(qū)管委會讓村民對景區(qū)發(fā)展建言獻策,鄭新鴻毛遂自薦,想組織一批年輕人傳承魚祭儀式表演,得到各級領導大力支持。

    今年1月,鄭新鴻帶領年齡相仿的20多名村民一起成立了鯉魚溪民俗保護協(xié)會。“縣里出資6萬元讓我們重新添置演奏器材,并給予我們表演補助4萬元。”鄭新鴻說,如今每周六下午1點的魚祭表演常態(tài)化,協(xié)會會員統(tǒng)一著裝,沿溪而行,神情虔誠地朝魚冢走去,進香、鞠躬、誦祭文、入葬……給游客展示最傳統(tǒng)的魚祭儀式。

    與此同時,護魚武術也走進了校園。鄭克移、鄭大潤、劉明愛和鄭樹生從小學習護魚武術,至今已有60多年。鄭大潤和劉明愛表演“鏜”,鄭克移和鄭樹生表演“南拳”。在他們的指導下,浦源中心小學已有30多名學生基本掌握護魚武術基礎動作。

    鯉魚文化重回視線,重綻光輝,隨之,更多的傳統(tǒng)文化被挖掘出來:“三月三”千米板凳龍,猶如一條彩色巨龍在鯉魚溪舞起來;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舉行千人宴,品美食、話家常,各種活動異彩紛呈。

    旅游溢出效應 輻射周邊

    “鯉魚文化具有包容性,所以我們把其他非遺添加進來,讓鯉魚文化更豐富多彩。”馬曉明說,周寧縣主動對接寧德世界地質公園,投資逾1.5億元,不僅全面整治鯉魚溪水系、景區(qū)交通及環(huán)境,修繕古民居、沿溪店鋪,還規(guī)劃實施“四個一批”(推動一批建設項目,引進一批文創(chuàng)項目,扶持一批特色產業(yè),復原一批傳統(tǒng)民俗)33個。

    除了致力于讓非遺項目“活”起來,周寧縣還筑巢引鳳,創(chuàng)造條件吸引一批文創(chuàng)青年入駐鯉魚溪,為景區(qū)注入新元素。走進鯉魚溪87號的鯉魚溪畫院,只見大廳里掛滿了各式畫作、印有鯉魚溪美景圖案的單肩帆布袋、扇子,讓不少游客愛不釋手。

    與鯉魚溪畫院一同入駐的還有“鯉魚溪工坊”、周寧高山云霧茶茶館、周寧高山農旅文化創(chuàng)意中心、閩越書畫院、漢服租賃館等。

    鯉魚溪因文化而更加璀璨,今年6月,農業(yè)農村部漁業(yè)漁政管理局與周寧縣政府簽訂共建鯉魚溪國家級魚文化主題公園協(xié)議,雙方將在鯉魚溪國家級魚文化主題公園建設、增殖放流活動、建設鯉魚文化博物館、創(chuàng)建鯉魚溪水產良種場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。

    景區(qū)有文化有靈魂,游客紛至沓來。今年上半年,鯉魚溪景區(qū)接待游客19.36萬人次,同比增長8.2%,旅游收入達5808萬元。“重游鯉魚溪,發(fā)現這里有了大變化,美在風景,更美在人文,我要在這里好好住幾天,充分感受這里的神奇與奧妙。”來自福州的游客林朝民這樣說道。

    景區(qū)游客量的增長,還輻射帶動了上洋、吳山底、潘山底等地休閑農業(yè)生態(tài)旅游發(fā)展,使村民走進了“綠色銀行”。距離鯉魚溪景區(qū)不到一公里的高盛藍莓基地里,游客三三兩兩提著籃子采摘高山晚熟水果。截至上月末,今年該基地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,旅游收入100多萬元,帶動附近150多名群眾就業(yè)增收?;刎撠熑肃嵞藟郯堰@些歸結于景區(qū)的溢出效應:“旅游為農業(yè)插上騰飛的翅膀。”(記者 莊嚴 通訊員 黃起青 文/圖)

    責任編輯:劉寧芬





    返回首頁
    相關新聞
    返回頂部
   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

    寧德網 版權所有,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

  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號:1309374

    廣告聯系:0593-2831322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:0593-2876799

   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:寧德市蕉城區(qū)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

    閩ICP備09016467號-17 網絡舉報監(jiān)督專區(qū)